2019年,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为57.7%,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水平(30%)。
他坦言,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,国内经济总体处于恢复期,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。他说,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,尽快完成5G地级及以上城市深度覆盖,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县镇加速延伸。
同时,与相关部门加强协作,共同推进5G应用试点示范,推动培育5G应用生态。肖亚庆表示,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。他提出,工信部将深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,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。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,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,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,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。要着眼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,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摆在突出重要位置。
相信不久的将来,5G将带来令人欣喜甚至意想不到的变化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,并作出一系列部署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坚持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,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在城镇、工业和农业农村等领域系统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,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,以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,以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,做好顶层设计,加强统筹协调,完善政策措施,强化监督管理,开展试点示范,推动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完善取水许可管理制度,编制实施入河(海)排污口监督管理指导文件。二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水资源化利用(四)加快推动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。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,探索完善运行机制,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,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,到2025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%以上。落实现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。
研究制定十四五污水资源化利用等相关规划。督促有关方面严格实行区域流域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,强化水资源管理考核和取用水管理,确保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》落到实处。
根据本地水资源禀赋、水环境承载力、发展需求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分区分类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,实施差别化措施。选择严重缺水地区创建产城融合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创新试点。完善公众参与机制,充分发挥舆论监管、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,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。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。
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、资产证券化等手段,依法合规拓宽融资渠道。压实地方责任,各省(区、市)政府抓紧组织制定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。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统计方法与制度,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体系。丰水地区结合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,科学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排放限值,以稳定达标排放为主,实施差别化分区提标改造和精准治污。
重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破损修复、老旧管网更新和混接错接改造,循序推进雨污分流改造。对于提供公共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河湖湿地生态补水、景观环境用水使用再生水的,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。
完善工业企业、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,提高运营管理水平,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。重点围绕火电、石化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印染等高耗水行业,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废水利用,创建一批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、园区,通过典型示范带动企业用水效率提升。
推动将污水资源化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专项规划,部署相关重点专项开展污水资源化科技创新。严格监督实施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的要求。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,实现串联用水、分质用水、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。推进制定节约用水条例,鼓励污水资源化利用,实现节水开源减排。按照中央部署、省级统筹、市县负责的要求,推进指导意见实施。为加快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,促进解决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、水生态损害问题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可持续发展,经国务院同意,现提出以下意见。
(十二)综合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。秉持节水即治污的理念,坚持节水优先,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。
全国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%以上,京津冀地区达到35%以上。缺水地区特别是水质型缺水地区,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,优先将达标排放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,就近回补自然水体,推进区域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。
积极推进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。(八)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。
重点流域、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结合当地水资源禀赋和水环境保护要求,实施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,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。市县政府担负主体责任,制定计划,明确任务,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。完善价格机制,加大财政金融激励,引导社会资本投入,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。到2035年,形成系统、安全、环保、经济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格局。
根据区域位置、人口聚集度选用分户处理、村组处理和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等收集处理方式,推广工程和生态相结合的模块化工艺技术,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。探索开展项目收益权、特许经营权等质押融资担保。
通过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。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。
缺水城市新建城区要因地制宜提前规划布局再生水管网,有序开展相关建设。鼓励地方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。
(十一)实施污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。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。科学确定目标任务,合理选择重点领域和利用途径,实行按需定供、按用定质、按质管控。(九)实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程。
逐步建设完善农业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设施,处理达标后实现就近灌溉回用。制修订污水资源化利用相关装备、工程、运行等标准。
选择缺水地区积极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示范。(二十)加大宣传力度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综合协调,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、住房城乡建设部、水利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,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、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态保护、污水资源化利用、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,形成工作合力,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。引导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、污水处理企业等组建污水资源化利用创新战略联盟,重点突破污水深度处理、污泥资源化利用共性和关键技术装备。